2013年4月,德國提出“工業4.0”發展思路,其目的是搶占新一輪技術革命的主導權,以應對美國等其他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歸以及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傳統制造領域快速趕超的雙重挑戰。
同樣將制造業作為經濟支柱的中國總理李克強于2015年3月,提出“中國制造2025”目標,當前中國面臨“雙向擠壓”:一方面,發達國家紛紛憑借“再工業化”重塑制造業競爭優勢;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正憑借低廉成本吸引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轉移。
那么中德兩國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倒底會產出一個什么樣的未來?這就需要先來弄懂“未來工廠”的流程。在未來,比如當你需要一輛汽車,你只需要打開APP,輸入你的定制化要求,信息就會發送給工廠,工廠將你表達的產品種種特性轉化成數據,然后通過計算來安排物料的配送,零件的打磨、以及機器的組裝。重要的是:這條流水線上每個元件都是按照你的意志生產的,它有自己的身份信息,機器也會解讀這些信息,如果不符合馬上就調整,然后自動裝配。當然,這一過程中“人”是不參與其中的。
于是,可以這樣概括:工業1.0實現了“大規模生產”(蒸汽機的發明),工業2.0實現了“電氣化生產”(電力的廣泛應用),工業3.0實現了“自動化生產”(產品的標準化),而工業4.0實現了“定制化生產”,并且定制周期簡短,生產方便快捷。
在未來,你的香水是按照你的性格來調制的,你吃的藥是按照你的基因去配方的……這就滿足了當今人們對于多元化、個體化產品的追求!應該說這是一種世界潮流。
同時,基于“信息物理系統”使生產設備獲得智能,使工廠成為一個實現自律分散型系統的“智能工廠”。所以說,“未來工廠”依靠“信息物理系統”來運轉,是“未來工廠”的信使。